话说宝玉正发着呆,冷不防黛玉把手帕甩了过来,正好打在他眼睛上,宝玉吓了一跳,忙问是谁。林黛玉摇着头,笑着说:“对不住,我失手了。宝姐姐要看呆雁,我比画给她看,没想到没控制好。” 宝玉揉着眼睛,本想说些什么,可又觉得不太好开口。
不一会儿,凤姐来了,说起初一日要在清虚观打醮的事儿,便约着宝钗、宝玉、黛玉等人去看戏。宝钗笑着推辞:“算了算了,天这么热,什么戏没看过呀,我就不去了。” 凤姐说道:“他们那儿凉快,两边还有楼。咱们要是去,我提前几天派人去,把那些道士都赶出去,把楼打扫得干干净净,挂上帘子,一个闲人都不许放进庙去,那才好呢。我已经跟太太说好了。你们不去我去,这些日子可把我闷坏了。家里唱戏,我也没法舒舒服服地看。”
贾母听了,笑着说:“既然这样,我跟你一起去。” 凤姐一听,笑着说:“老祖宗也去,那可太好了!只是我又不能自在了。” 贾母说:“到时候,我在正面楼上,你在旁边楼上,你也不用到我这边来守规矩,这样好不好?” 凤姐笑着说:“这可真是老祖宗疼我了。” 贾母又转头对宝钗说:“你也去,叫上你母亲一起。大白天的,在家里也不过是睡觉。” 宝钗只好答应下来。
贾母又派人去请薛姨妈,顺路告诉王夫人,说要带姑娘们去。王夫人一来身体不舒服,二来要预备着元春那边有人来,早就回了不去。听贾母这么说,便笑着说:“老太太还是这么有兴致。” 于是派人到园子里传话:“有想去逛的,初一就跟着老太太去。” 这话一传开,其他人倒也罢了,那些丫头们平时天天被困在府里出不了门,一听这话,谁不想去。就算自家主子不想去,她们也会千方百计地怂恿,所以李纨等人都说去。贾母心里越发高兴,早就吩咐人去打扫安置,这些就不多说了。
单说初一这天,荣国府门前车辆络绎不绝,人来人往,热闹非凡。底下那些执事的人,听说这是贵妃安排的好事,贾母亲自去拈香,又赶上初一是每月的头一天,况且还是端午节期间,所以凡是要用的东西,全都准备得妥妥当当,跟平常大不一样。
过了一会儿,贾母等人出来了。贾母坐的是一乘八人大轿。李纨、凤姐儿、薛姨妈每人坐一乘四人轿。宝钗和黛玉二人同坐一辆翠盖珠缨八宝车。迎春、探春、惜春三人共坐一辆朱轮华盖车。然后是贾母的丫头鸳鸯、鹦鹉、琥珀、珍珠,林黛玉的丫头紫鹃、雪雁、春纤,宝钗的丫头莺儿、文杏,迎春的丫头司棋、绣桔,探春的丫头待书、翠墨,惜春的丫头入画、彩屏,薛姨妈的丫头同喜、同贵,外带香菱和香菱的丫头臻儿,李纨的丫头素云、碧月,凤姐儿的丫头平儿、丰儿、小红,还有王夫人的两个丫头金钏、彩云也想跟着凤姐儿去,奶子抱着大姐儿,带着巧姐儿另坐一车,再加上两个丫头,又连着各房的老嬷嬷、奶娘以及跟出门的家人媳妇子,黑压压的占了一街的车。
贾母等人坐轿已经走出去老远了,这门前的人还没坐完车。这个说 “我不跟你坐一块儿”,那个说 “你压着我们奶奶的包袱了”,那边车上又说 “蹭坏我的花儿了”,这边则说 “碰折我的扇子了”,叽叽喳喳,说笑个不停。周瑞家的来回走动着,说道:“姑娘们,这可是在街上,别让人看笑话。” 说了两遍,大家才安静了些。前头的全副执事都摆开了,很快就到了清虚观。宝玉骑着马,走在贾母的轿前。街上的人都站在两边观看。
快到道观前的时候,只听见钟鼓齐鸣,早有张法官手持香火,身披道袍,带着一众道士在路旁迎接。贾母的轿子刚到山门里面,贾母在轿子里看到有守门大帅以及千里眼、顺风耳、当方土地、本境城隍各位泥胎圣像,便吩咐停轿。贾珍带着各子弟上前迎接。
凤姐知道鸳鸯等人在后面赶不上来搀扶贾母,就自己下了轿,急忙要上去搀扶。恰巧有个十二三岁的小道士,拿着剪筒在照看各处的蜡花,正想找个机会躲出去,没想到一头撞在了凤姐怀里。凤姐抬手就是一巴掌,打在小道士脸上,把他打得一个跟头,骂道:“你这没规矩的,往哪儿跑!” 那小道士顾不上捡烛剪,爬起来还想往外跑。这时宝钗等人正好下车,一群婆娘媳妇围得水泄不通,只见一个小道士滚了出来,众人都叫嚷着 “抓住他,抓住他!打,打,打!”
贾母听到动静,忙问:“怎么回事?” 贾珍赶忙出来询问。凤姐上前搀住贾母,回禀说:“是个小道士,在剪灯花,没来得及躲开,这会儿乱钻呢。” 贾母听了,连忙说:“快把那孩子带过来,别吓着他。小门小户的孩子,都是娇生惯养的,哪见过这种阵仗。要是吓着他,可太可怜了,他爹娘不得心疼死。” 说着,就让贾珍去把孩子好好带过来。贾珍只好去把那孩子拉了过来。
那孩子手里还拿着蜡剪,跪在地上吓得浑身发抖。贾母让贾珍把他拉起来,叫他别怕,又问他几岁了。那孩子吓得说不出话来。贾母还说 “真可怜”,又对贾珍说:“珍哥儿,带他去吧。给他些钱买果子吃,别让人欺负他。” 贾珍答应着,带他走了。这边贾母带着众人,一层一层地瞻拜观赏。外面的小厮们看到贾母等人进了二层山门,忽然看见贾珍领了一个小道士出来,让人带他下去,还说给他几百钱,别为难他。家人听了,连忙上来把小道士领走了。
贾珍站在台阶上,问道:“管家在哪儿?” 底下站着的小厮们听到问话,齐声喊道:“叫管家!” 不一会儿,林之孝一边扣着帽子,一边跑了过来,到了贾珍跟前。贾珍说:“虽说这地方大,可没想到今儿来这么多人。你安排人手,把能用得上的带到你那院里去;用不上的,打发到别的院里。多挑几个小年轻的在这二层门和两边的角门,伺候着传个话、要个东西什么的。你知不知道,今儿小姐奶奶们都出来了,一个闲人都不能放进这里来。” 林之孝连忙答应 “知道了”,又连说了几个 “是”。贾珍说:“去吧。” 接着又问:“怎么没见蓉儿?”
话还没说完,只见贾蓉从钟楼里跑了出来。贾珍说:“你看看他,我这儿还没说热呢,他倒跑去乘凉了!” 喝令家人啐他。那些小厮们都知道贾珍平日里的脾气,不敢违抗,有个小厮便上来朝贾蓉脸上啐了一口。贾珍又说:“问问他!” 那小厮便问贾蓉:“爷都不怕热,哥儿怎么先跑去乘凉了?” 贾蓉垂着手,一声都不敢吭。贾芸、贾萍、贾芹等人听到了,不但他们慌了,就连贾璜、贾琼等人也都忙了起来,一个个从墙根下悄悄地溜了过来。贾珍又对贾蓉说:“你站在这儿干什么?还不赶紧骑马回家,告诉你娘俩!老太太和姑娘们都来了,叫她们快来伺候。”
贾蓉听了,急忙跑了出来,连声要马,一边抱怨道:“早都不知道在干什么,这会儿来为难我。” 又骂小厮:“手都捆住了?马都牵不来。” 本想打发小厮去,又怕以后被人说三道四,没办法,只好亲自跑一趟,骑马去了。暂且不说这些。
再说贾珍刚要进去,只见张道士站在旁边,陪着笑说:“按道理我跟别人不一样,应该在里头伺候。可因为天气太热,众位千金都出来了,我这当法官的不敢擅自进去,特来请爷示下。要是老太太问起来,或者想去哪儿逛逛,我就在这儿伺候着吧。” 贾珍心里明白,这张道士曾经是荣国府国公的替身,先皇亲口称他为 “大幻仙人”,如今掌管 “道录司” 印,又被当今皇上封为 “终了真人”,现今王公藩镇都称他为 “神仙”,所以不敢怠慢。二来他又经常去荣宁两府,夫人小姐们都见过他。现在听他这么说,便笑着说:“咱们自己人,你还说这些见外的话。再多说,我把你这胡子给拔了!还不跟我进来。” 那张道士哈哈大笑,跟着贾珍进去了。
贾珍来到贾母跟前,弯着身子陪笑说:“张爷爷进来请安了。” 贾母听了,连忙说:“快把他搀过来。” 贾珍赶忙去把张道士搀了过来。张道士先哈哈笑着说:“无量寿佛!老祖宗一向福寿安康吧?众位奶奶小姐们也都纳福吧?好久没到府里请安了,老太太气色越发好了。” 贾母笑着说:“老神仙,你好啊?” 张道士笑着说:“托老太太的福,小道也还算康健。别的倒没什么,就是一直记挂着哥儿,他一向身体可好?前几日四月二十六日,我这儿做遮天大王的圣诞,人来得少,东西也干净,我本想请哥儿来逛逛,怎么说他不在家呢?” 贾母说:“他真不在家。” 一边回头叫宝玉。谁知宝玉刚解手回来,赶忙上前问:“张爷爷好?” 张道士连忙抱住他问了好,又对贾母笑着说:“哥儿越发长胖了。” 贾母说:“他看着外头还行,里头身子骨弱。再加上他老子逼着他念书,生生把这孩子逼出病来了。” 张道士说:“前几日我在好几处看到哥儿写的字、作的诗,都好得不得了,怎么老爷还抱怨说哥儿不喜欢念书呢?依我看,已经很不错了。” 又叹了口气说:“我看哥儿这模样身段、言谈举止,怎么就跟当年的国公爷一个样儿!” 说着,两眼流下泪来。贾母听了,也忍不住满脸泪痕,说道:“正是呢,我养了这么多儿子孙子,没一个像他爷爷的,就只有玉儿像他爷爷。”
张道士又对贾珍说:“当年国公爷的模样,你们这一辈的人自然没赶上,估计连大老爷、二老爷也记不太清了。” 说完,呵呵又大笑起来,接着说:“前几天在一户人家见到一位小姐,今年十五岁,长得模样十分标致。我想着哥儿也到了该找亲事的时候了。要说这小姐的模样、聪明才智以及家庭根基,和哥儿倒也般配。但不知道老太太的意思,我也不敢贸然行事。得先请了老太太的示下,才好去跟人家说。” 贾母说:“上次有和尚说,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,等再长大一些再定吧。你现在多留意着,不管对方家境贫富,只要模样般配就行,有合适的就来告诉我。就算那家穷,多给他们几两银子就是了。只是模样和性格都好的实在难得。”
正说着,只见凤姐笑着说:“张爷爷,我们家丫头的寄名符你还没去换呢。前几天你还好意思派人跟我要鹅黄缎子!要是不给你,又怕你脸上挂不住。” 张道士呵呵大笑道:“你瞧,我这眼花了,都没看见奶奶在这儿,也没来得及道谢。符早就准备好了,前几天本来要送去的,没想到娘娘安排了打醮这事,一忙就给忘了,还在佛前供着呢。我这就去拿。” 说着,跑到大殿上,不一会儿拿了个茶盘,上面搭着大红蟒缎经袱子,托着符过来了。大姐儿的奶娘接过了符。
张道士刚想抱过大姐儿,只见凤姐笑着说:“你直接从手里拿出来就行,还弄个盘子托着。” 张道士说:“手里不干净,怎么拿,用盘子更干净些。” 凤姐笑着说:“你光想着拿盘子出来,倒吓了我一跳。我还以为你不是来送符,而是来跟我们化缘的呢。” 众人听了,哄堂大笑,连贾珍也忍不住笑了。贾母回头说:“你这猴儿,就不怕下割舌头的地狱!” 凤姐笑着说:“我们爷儿们之间没啥。他还老说我该多积阴德,不然会短命呢!”
张道士也笑着说:“我拿出盘子来是一举两得,不是为了化缘,而是想把哥儿的这块玉请下来,托出去给那些远道而来的道友和徒子徒孙们见识见识。” 贾母说:“既然这样,你老人家这么大年纪了,何必跑来跑去,直接带他出去,看完了再让他进来,不是更省事?” 张道士说:“老太太有所不知,虽说我都八十多岁了,托老太太的福还算硬朗;但外面人多,气味不好闻,而且天又热,哥儿受不了。要是哥儿闻了那些不好的气味,可就不好了。” 贾母听了,便让宝玉摘下通灵玉,放在盘子里。张道士小心翼翼地用蟒袱子垫着,捧了出去。